碰巧,你所说的子不语和聊斋志异两部书我都读过,其实还可以加再一部,三者有共同之处,都是奇谈怪论,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。但是你问我名气孰大孰小,说真的我从来没有想过,估计写文学史的先生奶奶或者需要性的论文们会从谁先谁后,全面呀深刻呀来专有名词吓人样相的理论分析,我看书不得要领,全凭个人的兴趣爱好,领会不了它们的要旨,所谓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想都没想过,倒是他们的艺术方法,比如谋篇布局,辞章,行文美不美,小到比拟,用词等,这些地方比较注意,大的方面反而抓不住,不注意,所谓捡了芝麻丢西瓜吧。

文言文解释需要上下文,不然单独看很难,我根据常用义揣摩几个1.(需要上下文)2.和.......一样,相似3.担任4.(吾)必强执(之)与(之)语5.讲述(需斟酌,或许不对)6......的事物7.用8.像这样9.偶然间10.(需上下文)。原文蒲留仙先生《聊斋志异》,用笔精简,寓意处全无迹相,盖脱胎于诸子,非仅抗于左史、龙门(1)也。

作此书时,每临晨携一大磁罂(3),中贮苦茗,具淡巴菰(4)一包,置行人大道旁,下陈芦衬,坐于上,烟茗置身畔。见行道者过,必强执与语,搜奇说异,随人所知;渴则饮以茗,或(5)奉以烟,必令畅谈乃已(6)。偶闻一事,归而粉饰之。如是二十余寒暑,此书方告蒇(7)。故(8)笔法超绝。(1)左史、龙门:指左丘明和司马迁。左丘明著《左传》,司马迁生于龙门。

他的自称,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鬼怪故事是受到神的眷顾才得以完成。蒲松龄(1640~1715)清代小说家,字留仙,一字剑臣,号柳泉居士,淄川(今山东淄博)人。号留仙吧。蒲松龄(1640~1715)清代小说家,字留仙,一字剑臣,号柳泉居士,淄川(今山东淄博)人。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,书香世家,但功名不显。父蒲弃学经商,然广读经史,学识渊博。
20岁时,与同乡学友王鹿瞻、李希梅、张笃庆等人结“郢中诗社”。后家贫,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,31~32岁时,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、好友孙蕙邀请,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。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,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,南方的自然山水、风俗民情、官场的腐败、人民的痛苦,他都深有体验。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,北归后,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,主人家藏书丰富,使他得以广泛涉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