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朝的姓氏系统是怎样的?它与分封制有何关系?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,它的姓氏系统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。周朝的封建制度是以封地为基础的,而封地的名称成为了一些姓氏的来源,根据尚书的记载,周武王在封诸侯时,将诸侯的封地名称作为他们的姓氏,从而形成了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的一类,这些姓氏随着诸侯国的兴衰而有所增减,最终发展成为以地名为姓氏的姓氏系统。

分封制度也促进了以官职名称为姓的形成和发展。在诸侯的领地中,需要设立一定的官职来管理和维护秩序。这些官职名称成为了一些姓氏的来源,如司马、司徒、司空、太史等。例如,司马姓就来源于掌管军事的官职司马,司徒姓则来源于掌管民政的官职司徒。在周朝的早期,邑名和姓氏的关系非常紧密。周公旦被封为鲁公,他在其封地内建立了鲁国,因此他的后代就被称为鲁姓。

鲍叔牙:又称鲍叔,春秋时齐国大夫,以知人著称。少时与管仲友善,曾一起经商。齐襄公乱政,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,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。齐襄公被杀,纠和小白争夺君位,小白得胜即位,即齐桓公。桓公囚管仲,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,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,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,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。从前,齐国有一对好的朋友,一个叫管仲,另外一个叫鲍叔牙。

鲍叔牙知道了,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。做生意的时候,因为管仲没有钱,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。可是,当赚了钱以后,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,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:“这个管仲真奇怪,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,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!”鲍叔牙却对仆人说:“不可以这么说!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,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。

上党世家鲍氏的意思如下:意思是:出自上党的世家鲍氏一族,本意是表示鲍姓的出处。具体来看,两汉时,鲍姓名人渐多,西汉末的鲍宣,乃渤海高城人,后被王莽所杀,他极有预见的在生前将长子鲍永、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(今属山西省)。鲍永子鲍昱、孙鲍德、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,尤以鲍昱最为著名,他贵至宰相,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得姓始祖:鲍叔牙。夏禹裔孙敬叔之子,春秋时齐国大夫,其父敬叔被封于鲍,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,称鲍叔牙。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,管仲家贫母老,他常给以资助,遂成莫逆之交,襄公乱政时,管仲随公子纠奔鲁,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。及襄公被杀,小白得内援回国,被立为齐君,拟任他为上卿,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,使之代己位,而以身下之。管鲍之交,世传美谈。